小鹏G9二次上市的失与得

2022-09-29

小鹏G9上市之后,因为价格和配置问题遭遇了一轮疯狂输出。据说上市当晚小鹏关系交好的数码和电车KOL们并没有汽车圈那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点评,反而是极度看衰新车。 

果不其然,第二天业内一线拿到手的订单量数据和转订率都远低于预期,当天何小鹏接受采访时脸色都不好看,直接说“会在内部推动,进一步精简G9的SKU,包括选装包”。并且何小鹏直接给出来一个时限是“两天内”。(这部分内容的具体信息可以去翻一下@Blood旌旗和@孙少军09的微博,有很值得看的信息量。) 


当业内所有人都在开玩笑“小鹏G9二次发布价格前所未有”的时候,小鹏汽车真的在9月23日16点——时隔第一次价格发布大概43个小时——公布了调整过后第二版价格,基本上价格不变、选装包加上,换句话就是优惠了2.2万元到3万元。

在朋友圈,对小鹏G9两次价格发布观点比较分裂——

第一种当然是表示支持,认为错了就改,这种速度和效率也没谁了。

第二种则是负面一些,认为小鹏这也是“开了先河”,把上市这个环节搞得太儿戏了。既然第二次能制定这个价格,为什么第一次会出那么大的失误,搞得舆情汹涌?很大程度上也浪费了传播的黄金时间。

为此,驾仕派也深度思考这一次小鹏G9的上市过程,希望总结一些经验,提出一些思考,供车企和媒体朋友碰撞思想的火花,算是抛砖引玉。

一、小鹏G9二次上市的得大于失

一定要给小鹏G9二次上市这件事下一个定论的话,那一定是得大于失。

因为如果没有第二次上市,那么第一次这个价格,很可能就让小鹏G9这款车的前期百亿研发投资都会打水漂。甚至于在资本市场上会受到短期的重创——9月21日当晚,小鹏在美股市场股价就暴跌了11%。

现在二次上市的价格,虽然下降了两三万元,降低了产品的毛利率,让下一季度的财报难看,可是至少能够确保销量上有比较大的起色,有了规模量也算给小鹏保留了星星之火。只要小鹏G9后期规模量能上去,那么整体成本还是可以下降,尤其是考虑到BBA在35万元以上级别都能做到月销万辆,对小鹏来说“有赌未为输”。

并且对于小鹏来说,现在还没有任何交付,定价的调整完全不影响实际业务流程,这算是万幸,不会涉及到用户的“维权”或者库存车调整。

还有,第一次上市后的口碑暴跌,仅仅在48个小时后就逆转,这种打法也很能塑造“小鹏IP”。

对新势力来说,“贴近用户”本身就意味着灵活变化,能够根据用户的反馈进行调整。小鹏G9的二次上市后,在社区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口碑,也会让刚刚“插队”准备抢订单的理想L7/L8多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