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渔港小镇“正月十四”闹元宵 “海味”风俗展渔区风情
2018-03-01
穿上统一制作的长衫,头顶“大螃蟹鱼灯”,今年56岁的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居民吴连娣开始了一年一度的鱼灯游街活动。作为鱼灯队的成员,吴连娣和她的队员们主要负责各式各样鱼灯的展示,“我的是螃蟹灯,其他人的是黄鱼灯、鲳鱼灯、龙虾灯等各式各样的鱼灯。”
讨“糊粒”、看鱼灯、滚龙灯……3月1日,在习惯把正月十四作为元宵节的浙江石浦渔港古城热闹非凡,这一天,几乎所有的古城居民都会出门“闹元宵”。

众所周知,石浦港是中国四大渔港之一,十八里港湾岛可泊万艘渔船,可航万吨海轮。颇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是石浦的一大特色,而由此衍生的渔文化,更是海洋文化中的瑰宝。
与南方的大部分地区不同的是,在石浦,农历正月十四日的元宵晚餐,不吃汤圆,而是吃糊粒。
“吃了十四夜糊粒,寓意新的一年会聪明、做官、发财。”将鱼肉、虾仁、牡蛎、蛏肉等各种小菜切细统盘倒入锅内烧煮,煮熟后拌上薯粉、食盐,石浦渔嫂杨冬玉正在调制石浦地道美食——糊粒羹。

图为糊粒。 吴婧媛 摄
杨冬玉解释道,对渔民而言,风调雨顺、鱼蟹满舱是最大追求,“所以糊粒羹里面少不了加入鱼肉,寓意‘年年有余’、‘富足有余’。”
事实上,石浦“十四夜”吃糊粒习俗源于明代,兴于清代,一直流传至今。据传明嘉靖年间一元宵节的前一天,倭寇突然进犯石浦,驻石戚家军以最快速度将备节的食材切成粒状,再用淀粉搅拌成糊,吃完“糊粒”后上阵杀敌,终获大胜。
此后,石浦百姓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必吃象征胜利、欢庆的“糊粒”羹。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时间和吃食上的差异外,渔港元宵的“海味”特色更展现于石浦的大街小巷,尤其是“十四夜”的灯会游街民俗更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遗产进行新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