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改善了 彭浦老房变身厨卫独立带电梯商品房
2018-03-23

昨天一早,静安区闻喜路上锣鼓喧天,彭浦新村街道彭三小区第四期改造工程完成,423户居民领取了“新房”钥匙。作为上海首个竣工完成的“拆落地”项目高层建筑小区,此次改造后的6幢居民楼全部都配套了电梯。 说是“新房”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房子还在老地方,居民家里的卧室面积也没有太大改变;但原来外表老旧的不成套老楼,已变成厨卫独用、带电梯的新楼。过去9年,静安区对彭三小区通过原地拆除、重建的方式,拆除了25幢楼、新建了13幢楼,让852户居民告别老房,住上拥有独立厨卫、电梯、地下车库、小区绿化以及社区公共配套的新房,居民还可以按照房改政策花一两万元买入成为售后产权房。
“拆落地”作为近年上海旧房改造的一种途径,2005年起,这一形式在上海多个区用于实施旧改。昨天参观小区后,现场专家与居民公认,彭三小区第四期拆落建改造,是目前上海已经完成的“拆落地”改造中条件最优、改善幅度最大的一个项目。那么,这个“高配版”“拆落地”项目在推进中,究竟解决了哪些难题?这一模式是否可以在上海复制推广? 老工人新村遭遇新烦恼
作为上海首批工人新村,彭浦新村街道辖区内有不少小区都建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彭三小区是其中之一。 “当时的彭三小区可谓‘明星小区’,能住进来的都是工人中的佼佼者。”今年79岁的居民吴忠义,在彭三小区住了58年,当年他们一家三口与父母一同居住在彭三小区的两间房间内。
彭三小区改造项目设计负责人陈健洲说,早期的工人新村多为大户型,像彭三小区多是三房户型。但当时普遍居住条件没那么好,一套三房可能被分配给两到三户人家居住,这就造成合用厨卫的情况。吴忠义一家五口就与同样一家五口的邻居合用厨卫。“一到早上,10个人上厕所,紧张程度可想而知。”彭三小区有58幢楼,其中非成套住房有1998户,住着近万人。
除了厨卫合用的不便,由于年久失修,小区房屋结构老化、道路严重积水、上下水管道堵塞等硬伤开始显现,改善生活环境成了小区居民最热切的期盼。
2007年起,彭三小区被列为全市试点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之一,分五期实施。最先启动的一期通过对房屋搭、放、升、抬,扩大住宅面积,使6幢非成套住房居民实现厨卫独用。但小区内还有很多住房结构、布局、排水等基础条件太差,不适合进行这样的改造。因此,2009年开始,彭浦新村街道试点在彭三小区实施“拆落地”改造项目。
“所谓‘拆落地’,是指居民先通过在外租房过渡等方式搬离老房,由政府将老房拆除原地重建,待房屋竣工后居民再回搬的一种改造方案。”彭浦新村街道旧改办主任须炳荣介绍,改建原则是“拆一还一”:改建后房间使用面积原则上不扩大,但居民可以拥有独立的煤卫设施和更合理的空间布局,从根本上解决困扰老房的煤卫合用、结构老化、严重积水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进旧住房改造项目,2009年彭浦新村街道成立了旧住房成套改造推进办公室。同年3月,彭三小区“拆落地”改造项目启动,通过二三期改造,先后拆除10幢旧楼,建成7幢多层新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