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梯队房企融资成本下降0.4%

2019-09-05

  整个上半年,房地产融资经历了先扬后抑的过程,第一季度市场仍在延续去年底高歌猛进的融资势头。

  到了4月份,随着土地市场上高溢价地块的不断出现。5月17日,银保监会发布了23号文,明确要求商业银行、信托、租赁等金融机构不得违规进行房地产融资,重点申明了要对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放款加强监管工作。

  23号文也成为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的融资节点。此后相关融资监管一天比一天紧,一直延结到下半年,直至9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到的专项债资金,仍在强调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

  在这样的融资背景下,增速一直领跑的信托、ABS的贷款余额在下滑,房企从境内债转战到境外债。但随后海外融资同样受到限制,7月12日发改委发文,要求房地产企业发行外债只能用于置换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境外债务。

  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孙宏斌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就表示,此次融资端收紧是一个颠覆,史无前例的。由此,房企的融资成本必然走高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而且数据也在证实这一走势。

  据新京报、亿翰智库联合发布的《2019上半年上市房企融资成本TOP30》(简称《榜单》)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30家典型房企的平均融资成本5.78%,较2018年末的平均融资成本5.7%,上升0.08%。

  融资成本增加,不仅出现在上半年。中原地产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之后,典型上市企业国内发债利率从最低约3.5%提升到6.5%。尤其是房企最高发债利率提升显著,2018年,恒大以13.75%的利率发行美元债。2019年7月,泰禾以15%利率发行美元债,创下2019年发债利率新高。

  事实上,2018年以来境外债的发债成本便一直居高不下,但是2019年,多数企业迎来偿债高峰期,即使成本走高,企业也不惜代价进行发债。

  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到期债券2108亿元是2018年全年到期债券的93%,大部分房企不得不再次举债偿还旧债。而2019年上半年境外发债的成本8.34%,较2018年全年上升了1.19%。

  中小型房企融资成本面临挑战

  房企融资监管政策再加码,融资成本上行必不可免。所谓融资成本实质是资金使用者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企业每年的利息支出就是企业使用资金付出的成本。拥有较低的融资成本,可以减少财务支出,提高盈利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低成本融资的良性循环。

  融资成本的增速变化,可以反映在过去半年里的融资成本管控能力。这也是考核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指标。

  在融资收紧的困境下,房企各寻出路,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上半年有的房企融资成本下降,有的则是上升。

  房企规模与融资成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亿翰智库根据销售规模,将30家典型房企分为1000亿以上、600亿-1000亿和600亿以下三个梯队,2019年上半年三个梯队房企的平均融资成本分别为5.2%、6.5%和5.8%。一梯队较2018年末下降0.4%,二梯队较2018年末上升0.5%,三梯队较2018年末上升0.1%。

  对一梯队的房企而言,偿债能力较强,违约的风险低,向银行和非银行机构的融资申请更容易获批。

  值得关注的是,第二梯队的房企平均融资成本反而高于三梯队的房企。对此,亿翰智库分析人士认为,在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第二梯队的房企愿意加杠杆以把握弯道超车的机会。不过,综合来看,三梯队房企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也很突出。因此,在融资收紧的背景下,中小型房企面临着更大的挑战。